《新华日报》大篇幅报道我校后勤兼顾公益性与市场化的探索经验

蔡炜 葛金华 新华日报 2011.6.18日 A3版发布时间:2011-06-22

    近日,《新华日报》在江苏新闻·综合版以“高校食堂如何赢得‘两头叫好’——常州大学兼顾公益性与市场化探索提供借鉴”为题,大篇幅详细深入报道了我校后勤锐意创新、积极进取,通过市场化探索增强“以外补内”能力,确保公益性,赢得“两头叫好”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探索。全文如下:

 

高校食堂如何赢得“两头叫好”

常州大学兼顾公益性与市场化探索提供借鉴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兼顾市场经营的利益最大化与公益性?记者近日在常州大学的所见所闻,对此颇有启示。
  眼下,一些高校引进社会餐饮企业、个体经营户,承包学生食堂。其弊端在于: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并把涨价成本转移到学生身上,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认为,高校食堂是准公共产品,它不但是高校的后勤保障部门,更是学生的“生命线”——让他们能吃饱吃好是其最本质的功能。过分强调市场化和完全依靠学校或政府支持,都不能达到目的。因此,不应将“公益性”与“市场化”人为对立起来,而要有机结合,培育适应高校规律的市场主体。
  而常州大学的做法是把学生食堂总面积的35%拿出来进行经营权拍卖和公开招标,引入川菜、淮扬菜等特色餐饮,65%面积由学校控股的后勤服务公司主办,通过引入竞争,促使高校食堂提供物美价廉的可口饭菜。
  6月10日傍晚5点刚过,记者在常州大学武进校区看到,食堂里已是人声鼎沸,瓦罐汤、过桥米线、特色小吃等窗口前排起了长队。前来用餐的三年级女生丁静告诉记者,现在学校食堂菜品种和花样很多,也不用去校外打牙祭了。
  学校食堂主任肖加武告诉记者,“过去体会不到竞争的压力,现在是真切地感受到了,每家餐饮企业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在这种竞争下,‘逼’着我们要不断地研究新点子。当然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目前已经吸引了73%的学生前来食堂就餐。”
  高校食堂经营成本的上涨,在当下是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是,这个上涨的成本未必一定是以高价菜的形式让学生埋单。
  记者在该校第二学生食堂看到,饭菜价目表上品种繁多,且明码标价,“红烧鱼块”3元、“生瓜肉片”2.5元、“红烧狮子头”2元、“炒青菜”0.8元,价格比校外便宜不少。常州大学教育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施云兵告诉记者,去年9月以来,食品原料价格上涨,但学校食堂的菜价一直保持稳定,米饭的价格更是6年未变,1.80元一斤。
  施云兵算了一笔账,每卖一斤米饭就要贴出1块钱。这个“亏本”生意如何“填空”?秘诀在于善用市场手段调节控制成本。学校建立了3个生鲜蔬菜直供基地,节省了中间流通环节费用,直采蔬菜如包菜每斤只要1毛五,市场价要1块钱;与在常9所高校进行联合招标,团体采购、集中配货,并在价格走低时加大原材料采购量,光食用油采购一项就节约了10万元。
  高校后勤服务一方面承受市场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一方面又必须确保公益性,这其中的价差如何平衡?该校的做法是,鼓励高校后勤实体在市场上锻炼服务技能,并反哺校内。
  常州大学副校长、公司董事长陈奎庆告诉记者,常大教育服务公司凭借集体餐饮和物业管理的专业优势,积极开拓校外市场,增强“以外补内”的能力。公司瞄准效益好、形象好的大企业,为其提供食堂餐饮、物业管理服务,目前盈利的70%来自校外,每年还有170万左右利润回流到学校,补充学校后勤经费的不足。
  来自该校一组样本为600名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学校教育服务公司开办的食堂伙食质量、数量、价格、卫生四项指标的综合满意率达93.25%。


  本报记者 蔡 炜
  本报通讯员 葛金华

新华日报文章地址 http://xh.xhby.net/mp2/html/2011-06/18/content_378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