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日报、常州晚报各以半版大篇幅报道我校创新和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陈虎腾 常州日报 2014年7月25日 ; 常州晚报 2014年7月28日发布时间:2014-07-28

     近日,正值2014年招生录取重要时段,常州日报7月25日以《着力打造行业地域特色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常州大学人才特色教育培养纪实》为标题,以半版大篇幅从“立足石油石化行业, 服务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创新有特色,创业园地结硕果”、精英化、国际化教育有成效”三方面深度报道我校人才特色教育培养的特色和亮点。
     常州晚报7月28日以《常州大学:让创新成为一种时尚和自觉》为标题,以半版大篇幅从“创新创业”集聚创新动力、“专家治学”营造创新土壤、“低职高聘”突破创新瓶颈 、 “有效科研”提升创新价值四方面深度报道我校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丰硕成果。

 

 

 

 

 着力打造行业地域特色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常州大学人才特色教育培养纪实 

    朱佳未,石油化工学院化工104班毕业生,曾获得校特等奖学金、扬子巴斯夫奖学金等8项次奖学金,获得“SNEI”杯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特等奖、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创业专项大赛优秀百强项目奖、第七届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竞赛全国一等奖等6项国家级、省级科技比赛奖项,现签约中石化镇海炼化。她在常州大学官方微信《微推荐:印象常大》栏目中说道,“常州大学提供给我的不仅是知识交融的平台,更是培养灵动个性、脚踏实地拼搏进取的平台。特色和创新孕育于常州大学这个环境而茁壮成长。”
  立足石油石化行业
  服务长江三角洲地区
  究竟是什么特色和创新教育赋予了常州大学毕业生茁壮成长呢?记者进一步深入解到常州大学是具有明显石油石化行业特色的高校。常州大学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以“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历经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院校,涵盖了博士生、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建立了符合教育规律和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更让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的常州大学,拥有了显著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就业前景。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的常州,其丰富的地方名人、创新创意和江南特色文化,为常州大学提供了文化优势。常州大学所在的常州科教城、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常州“一核二区三园多基地”的智慧之“核”,是常州乃至长三角科技、智慧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智库和引擎。
  常州大学作为原部属院校,具有石油石化行业背景,与行业和地方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常州科教城与苏南经济社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近些年来,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常州大学已与30多个市、县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1500多家企业洽谈并实施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56个产学研合作基地,288个校企联盟。2006年以来,该校4次问鼎国家级科技大奖。
  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常州大学本着“结合地方特色、瞄准产业升级、实现差异化竞争”的理念新增车辆工程与物联网工程等2个本科专业。学校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东软集团南京有限公司合作,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2个专业进行嵌入式培养。常州大学将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实践、重能力”和“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科技创新有特色
  创业园地结硕果
  常州大学特有的专业特色和产学研优势,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了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鲜明。近些年来,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会、科学创新协会等多个校级和院级学生创新社团。学生在全国课外科技大赛上屡获大奖。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常州大学收获1个特等奖,1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荣获特等奖的“固体推进剂硝基胍的连续安全生产工艺”项目不仅申报了两项国家专利,还以1000万元的价格与一家企业达成了技术转让协议。另外学校还在全国节能减排科技作品竞赛、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等赛事上多次荣获全国一等奖。谈及科技创新,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告诉记者,“常州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便已开始了创新教育的探索,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创新教育,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与科研之中,经费上确保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充足。”
  创新思维的活跃,还带来了常州大学大学生创业成果。在刚结束的2014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常州大学“江苏胍泰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夺得金奖。事实上,常州大学一直就有学生创业的传统,机制032班肖蓓同学,2003年就成立了常州著名的肖帮舞蹈工作室,并受到央视“非常6+1”节目的关注。近些年,常州大学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大胆构建以“创业社团+创业项目+创业学生”的大学生创业传承机制。诸如D8设计工作室、创影工作室是“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比较耳熟能详的团队。常州大学设立了专项的创新创业基金,目前,常州大学共有50多个学生创业项目。
  常大化工115班“创业达人”马路同学,从开“三人行臭豆腐”店,到“幸福之家”DIY厨房,如今又一次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机遇,开始了新媒体的创业。一个叫“未卜猫”的微信服务平台在校园里如火如荼地运行着。秉着“优质,便捷,全面”的宗旨,“未卜猫”平台集区域化、实名化的二手交易,一键式的考试成绩查询,“常青藤”虚拟创业平台和人人受益的省钱宝为一体。“未卜猫”一面世,便受到同学们的热捧。“常大创业有氛围,每一次创业转型还得到身边老师和同学朋友的关心和建议,这给了我很大动力。”马路告诉记者。
  精英化、国际化教育有成效
  为了进一步打造精英化教育,培养一批研究型复合型高级人才,常州大学成立了华罗庚学院。该院以华罗庚先生“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立志事业,献身祖国”之精神为院训,以“汇集优秀生源、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打造复合人才”为办学思路。“小班教学”和“双导制”是其特色。“双导制”是指华罗庚学院实行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双导师制,第一年起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基础课程和学业规划;第三年起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并培养学生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为每一个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希望他们能够学习导师的科研态度和为人处世。”学院副院长李忠玉教授表示,所选导师,是学校里优秀教师的代表,深受学生欢迎。2014年华罗庚学院计划在全校理工类学院新生中选拔50位同学,分别进入化工制药材料大类班、机械与电子大类班。根据学生情况,学院定期实行分流和增补制度。
  为了适应国际化办学需求,常州大学2006年(SIEE)成立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目前与美国、英国、瑞典、芬兰、日本等多国高校有合作交流项目,并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两校合作举办五个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史国栋教授告诉记者,“国际化讲究的是一种氛围,有了这个氛围,才能培育起开展国际化合作的土壤。”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现有在校学生近500人,赴境外合作院校学习学生260余人,每年接收来自加拿大、芬兰、泰国等地的留学生。学院目前境外毕业生深造和就业率达100%。其中近百名学生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加拿大皇后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部分学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广播公司、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美国希迈士国际公司、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国内外一流公司企业工作。
  36年以来,常州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数量一直获得了社会认可。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450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和优秀人才,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记者从常州大学学生工作处了解到,常州大学每届毕业生中有15%左右进入石油石化系统就业,15%左右考取研究生,近5%的学生考取选调生、公务员、村官等,60%左右的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地区,近5%到外省就业,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校连续三次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数人次先后荣获“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并获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常州大学:让创新成为一种时尚和自觉

 

     近日,教育部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工作已结束,根据相关要求,常州大学报送的国家级教学成果《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创新模式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正在学校公示阶段。近些年,常州大学在教学改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等各方面展开了创新探索,创新成为常大人的一种时尚和自觉。
  创新创业 集聚创新动力
  常州大学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坚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双模式”、“三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等教育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专家肯定和表彰。该校把创新创业作为学业规划的重要抓手,成立了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会、3D仿真实训中心等多个校院级学生创新社团和创新平台。近些年来,学校学生在全国课外科技大赛上屡获大奖。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常州大学收获1个特等奖,1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
  创新思维的活跃,还带来了该校大学生创业时尚。在2014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常州大学“江苏胍泰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夺得金奖。该校一直有学生创业的传统,机制032班肖蓓同学,2003年就成立了肖帮舞蹈工作室。近年来,常州大学还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大胆构建以“创业社团+创业项目+创业学生”的大学生创业传承机制。“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创业,学校开设了9门创业课程和10余门公共选修课。”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史国栋教授告诉记者。
  常大化工115班“创业达人”马路同学,从开“三人行臭豆腐”店,到“幸福之家”DIY厨房,如今又一次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机遇,开始了“未卜猫”微信服务平台的新媒体创业。“未卜猫”一面世,便受到同学们热捧。
  专家治学 营造创新土壤
  近年来,“去行政化”已成为高教管理改革方向,而常州大学探索尝试“去行政化”的“专家治学、教授治学”道路也已近三年。去年以来,该校开始全面推行“专业负责人”制度,并写入《常州大学专业建设方案》中。此番选拔出10个校级重点专业负责人和43个一般专业负责人,做到了全校本科专业全覆盖。此举为省内高校首创,标志着该校在探索“去行政化”、施行“教授治学”道路上走出重要一步。
  记者从校教务部门了解到,此次获聘的专业负责人都具有至少副教授以上职称,基本没有行政职务,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通过个人自主申报、学院考核推荐、公开答辩竞聘、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专家评审等产生,聘期4年。他们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享有主导权。
  关于“专家治学”的改革创新实施,不少同学都表示,教授和专家对同学们的专业负责到底,大家对专业学习更有信心了。
  低职高聘 突破创新瓶颈
  与“专家治学”相呼应的人事制度亮点是,常州大学以实绩论英雄,大胆推行“低职高聘”改革。该校去年12月推行的“低职高聘”人事制度,让今年年初的一轮岗位聘任中的青年教师们倍感兴奋。此轮岗位聘任全校有19名副高职称教师、9名中级职称讲师,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有11名教师被低职高聘,其中,副高职称8人、中级职称3人。孔泳是该校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此次凭借2010年获得的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2年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副教授七级岗”成功竞聘到“教授二级岗”。
  此次“低职高聘”人事制度改革,及时抓住了该校实施绩效工资的良好契机,认真落实学校党代会提出的“建立以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及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战略目标,在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办法中,大力实施“低职高聘”,也就是在岗位聘用时,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不唯年资阅历、职称职务,只比业绩贡献,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破格使用制度,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常州大学浦玉忠校长认为,“低职高聘”不仅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待遇,还打破了“论资排辈”的陋习,让创新型人才竞相涌现。
  有效科研 提升创新价值
  高校如何面向行业前沿或重大技术理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实现专业和行业发展的互相渗透,把地方经济文化的环境特性融入科学研究的平台之中,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对此,常州大学有针对性地倡导“有效科研”,把是否带来技术的创造和创新、是否给企业带来实质的经济效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有效科研的评判基本标准。近几年该校始终把研究石油石化行业特色与常州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作为重要的科研方向,实现与地方发展的荣融与共。去年以来,“国家与江苏石油石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在常州大学揭牌。该基地既是江苏省的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也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战略研究基地。2012年,学校派遣钱俊峰等5位年轻博士到扬子石化公司实践,提升科研、服务社会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有效科研”制度,推动常大的科研向高端、实效发展,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常州大学已与30多个市、县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1500多家企业洽谈并实施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56个产学研合作基地,288个校企联盟。2006年内以来该校4次问鼎国家级科技大奖。

常州日报原文地址: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14-07/25/content_762363.htm
常州晚报原文地址: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wb/html/2014-07/28/content_763019.htm  (编辑  陈虎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