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学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上海大学落下帷幕。经过激烈的角逐,我校进入终审决赛的五项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首次捧得优胜杯(全国共20所高校)。在整体赛事特等奖数量为39项的情况下摘得2项,文科项目首次问鼎特等奖,学校特等奖获奖数量全国并列第二,在江苏省内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列第一,总成绩排名跃居全国高校第19位,取得了我校在“挑战杯”国赛中获奖数量和级别的历史性突破。
本届竞赛决赛经过作品展示、书面评审和现场答辩等环节,最终由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储开斌、陈树越、朱正伟等老师指导,刘玉喜、冯俊鹏等同学参赛的作品《宽频电子变压器参数自动测试仪的研制》,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史良法学院刘玉兰、张黎夫等老师指导,雷静、肖丹等同学参赛的作品《需要为本,优势取向:创新流动儿童权益保护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常州一校三社区的行动研究》荣获特等奖;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护理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张跃、卿青、邱琳等老师指导,杨莹、肖辉等同学的作品《国产化C4烷基化汽油连续流合成新工艺的研发》荣获二等奖;石油化工学院刘文杰、宣慧、左士祥等老师指导,胡鹏、徐亚南等同学参赛的作品《抗静电涂层材料关键组分制备及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洪文等老师指导,陈政翰,潘映佟等同学参赛作品《高透明聚酯薄膜低成本制备工艺》荣获三等奖。另外,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护理学院张跃等老师指导,樊白白、李骁等同学参赛的作品《防弹衣材料聚苯硫醚合成新工艺》获“累进创新专项奖”铜奖。同时,在终审决赛期间,我校参赛作品得到了参赛领导、高校代表和社会媒体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关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骥亲切慰问我校参赛学生,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司勇亲临我校展台,对我校参赛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青春筑梦,创新启航。校团委在去年3月份启动了本届竞赛参赛作品的遴选和培育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全程关心竞赛的各项备战工作,校党委书记程纯多次调研、指导备战工作,并亲临终审决赛现场鼓励参赛师生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争取佳绩;校长陈群密切关注参赛情况,多次指导参赛队伍;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奎庆亲自带队参加竞赛,全面部署决赛终审问辩等环节的备战工作。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坚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创新创业作为学业规划的重要抓手,注重通过参加“挑战杯”竞赛不断传承创新精神、构建创新文化、培育创新人才,在本届竞赛期间我校还组织了百余人的师生观摩团前往竞赛现场观摩学习,有效地拓宽了科技创新的思路和视野,进一步激励我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青春初心,持续砥砺前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创新创业贯穿于火热的青春实践,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放飞青春梦想。
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竞赛,自1989年举办首届以来,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届竞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200多万大学生参赛,经过校级竞赛、省级比赛、全国初评和复审,共有314所高校的755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通讯员/宗佳瑛 编辑/庄媛)
校党委书记程纯看望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我校全体参赛师生
团省委副书记司勇亲临我校展位指导工作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骥与我校获奖团队合影
我校参赛项目摘得2项特等奖
我校首次捧得优胜杯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宽频电子变压器参数自动测试仪的研制》荣获特等奖
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史良法学院《需要为本,优势取向:创新流动儿童权益保护社会工作
服务模式——常州一校三社区的行动研究》荣获特等奖
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护理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国产化C4烷基化汽油连续流合成新工艺的研发》荣获二等奖
石油化工学院《抗静电涂层材料关键组分制备及应用》荣获三等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透明聚酯薄膜低成本制备工艺》荣获三等奖
链接: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7-11/20/content_16705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