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为了和平 铭记历史——朱成山出席纪念性设施国际比较学术会议

杨海霞 文/摄发布时间:2019-11-09

11月8日,一场“战争牺牲者缅怀设施的国际比较”学术会议在韩国首尔教育会馆召开。来自中、日、韩和波兰四国的大学教授、研究所的专家和部分韩国受害者遗属100多人参加会议。

会上,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教授,以“南京大屠杀纪念性设施的设立、史学研究及其国家公祭”为题,在介绍了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着重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性设施建立的三个阶段”、“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的四个阶段”、“国家公祭给国民和遇难者遗属带来什么”等问题,引起了到会学者特别是韩国死难者遗属的强烈共鸣。他们对中国政府、史学界及其民间组织如此重视历史记忆的保存,对死难同胞举行国家追悼以及大规模高标准纪念性设施的建立,表示称赞和肯定。韩国延世大学朴敬石教授和又石大学徐胜教授认为,历史问题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解释,而是来源于大众的历史记忆。中国通过历史教科书、历史书籍、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纪念物及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建构民众的记忆之场。南京大屠杀纪念性设施的建立、历史研究、国家公祭等做法值得肯定和仿效。

会上,韩国中央大学人文社会研究院OH IL HWAN 教授、日本冲绳国际大学名誉教授石原昌家、“波兰华沙大学社会学研究所Malgorzata  Glowacka-Grajper教授分别作“关于建构被日帝强制征用牺牲者追悼场所及其设施的方向性”、“冲绳战役全部战役者刻名碑·和平基石的意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死难者的记忆与纪念”的主旨发言。他们从本国纪念性设施建构的角度,叙述了历史记忆与纪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会议志在通过建构设立纪念性设施的比较做法,共同去寻找记取历史记忆的方法,谋求建立持久世界和平的意义。(通讯员/杨海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