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常州大学紧紧围绕师生和基层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畅通联系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师生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确保主题教育“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
从“细处”扬“正气”
高校主题教育如何体现中央精神、落实省委安排,从“细处”着力,无疑抓住了“牛鼻子”。
此前,常州大学师生普遍反映学校存在“报销慢、报销难”问题,财务处党支部瞄准这一“痛点”,通过优化报销预约系统,引进自助报账投递机,编印《财务报销手册》《科研业务报销手册》、建立QQ财务答疑群,主动对接学院培训等措施,全面提高了报销的速度,真正实现了财务报销的“全天候”“零等待”。
图书馆党支部针对学校多校区办学,导致师生借还图书不便的问题,开展三校区通借通读服务,为更多的师生提供了便利的流通服务和更好的阅读体验。同时,还开通了“你选书我买单”采购绿色通道,满足师生紧急教学用书的需求。
常州大学从“细处”着力,让初心使命如同种子,种在每个党员干部的心里,转为党员干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精气神和自觉行动。
在“实处”接“地气”
“民以食为天”,在高校同样得到体现,师生对食堂的感受,往往会影响对学校的评价。在常州大学,后勤产业集团党总支围绕加强食堂管理、提高饮食质量、升级服务水平、满足师生美好餐饮新追求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研究并制定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为此,常州大学投入500余万元改造了教工餐厅、学生第一第二食堂,为师生提供环境优美舒适的就餐环境。同时,围绕“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常州大学通过举办“美好生活美食节”、开展师生食堂文化共建、设立勤工助学岗等活动,打造具有常大特色的饮食文化,满足师生美好生活需求,服务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事实证明,常州大学的主题教育要立足于“实处”,针对不同层级、具体问题,注重分类指导、对症下药,让问题整改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用“创新”聚“人气”
作为省内高校首家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9月6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正式开馆。作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展示红色文化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该馆运用先进的展陈技术,将“张伯苓爱国三问”“李大钊百年来电”等红色教育元素设计为互动环节,吸引不少青年学子驻足体验。
从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常州当地汲取养分,是常州大学“红馆”的成功之处。通过将地方资源引入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抓手和平台,“红馆”围绕“红色融入 铸魂育人”的主题,分为“融入新时代”“融入常州红色文化沃土”“融入常州大学文化传承特色”三个部分,共九个单元,展出的各类展品2100件中,包括图片、表格等672幅(件、张),文物、实物和复制件等521件,铜雕、油画等艺术品14件、红色文化相关视频图片资料893部,另配2部高清大屏、10部资料查询屏、21部滚动播放屏,为全校师生乃至常州市民都提供了“红色教育”的极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