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点燃创新火花 厚植创业土壤 (优秀导师第一期)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 团委发布时间:2021-12-22

【编者的话】创新创业是常州大学三大办学特色之一。作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常州大学以“挑战杯”“互联网+”竞赛为龙头,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近三年来,学校涌现了400多个创新创业团队,30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了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在内的100余个奖项。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赛指导教师辛勤付出。本期共推出6位指导学生获得创新创业比赛大奖的优秀导师,分享他们的参赛经验与心路历程,以助力“十四五”时期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产学互补,开阔学生双创视野——石油化工学院 食品学院纪俊玲教授

纪俊玲教授,现任常州大学生物质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植物提取及其应用及节能环保印染新技术研究。

在课堂上,当纪俊玲把植物染料以及植物染成果展示给学生时,吸引了一大批感兴趣的学生。后来这些学生组织成立常州大学艺染团队,由纪俊玲担任团队指导教师。为了发掘更加优质的植物染原料,纪俊玲带领团队成员前往山东、云南、贵州各地实地考察调研。在深入探索适合当地种植开发的植物、不断沟通后,团队师生与当地农户、供销社、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以“种植收割——收购提取”的方式在当地建立一定规模的植物染料提取基地,有效利用当地资源的的同时也为农户增收,在此过程中学生更能够明白创业的艰辛和经历。在全国各地走访学习后,纪俊玲还带领学生走出国门,前往日、韩、印等国深入交流,学习别国关于草木染的实施方法和宣发方式等,取长补短,整合创新,重拾和传承传统的技艺。让植物染料不仅通过商品售卖,还继续下游产品和教育模式开发。在积极探索和共同开发下,纪俊玲带领学生、团队形成集植物染料、生态染色、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流程生态植物染色体系。草木染的芬芳同样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凭借项目扎实的调研积淀,艺染团队顺利夺得大赛金奖荣誉。

纪俊玲指导学生获大赛重磅奖项。获2018年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并获得“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精准帮教,带领学生超越自我——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城市建设学院(筹)教授张跃

       张跃教授,现任常州大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城市建设学院(筹)院长,常州大学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常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化工、材料、环境工程方面研究。

       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为本、师爱为魂”理念,张跃注重每一个学生能力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他对待科研事业严谨务实与执着追求,在学生心中埋下了创新创业的种子,激励着学生秉持初心,不断前行。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备赛期间,张跃坚持学生作品周周云辅导、月月听汇报,精准帮教、帮学、帮创,带领学生团队挑灯夜战,反复酝酿,打磨作品。张跃带领学生团队8次进军“挑战杯”赛事全国总决赛,五次问鼎桂冠,成绩斐然,成为常大人心中的双创赛事先行者和领路人,是学生心目中的“金牌院长”。赛场上,张跃带领学生尽显青春与风采,锤炼培育出一支支沟通有效、协调有力、分工合作、精诚团结的团队,他教育学生团结拼搏,激励学生奋发有为。

      张跃指导学生参赛频获历史性突破。2013年获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先后荣获“创青春”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4项;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又获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和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扎根田野,指导学生充分备赛——商学院 刘国钧管理学院教授彭伟

彭伟教授,现任常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首批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专家,主要从事创新创业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2014年一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彭伟带领学生双创团队进行了常州市海归创业现象的实地调查。炎热暑假,师生5人仅依靠双脚在科教城内寻觅一家又一家海归创业开展深度访谈和面上调查,在近2个月的时间里,基本上将科教城的数百家公司的大门敲了个遍。最终,在彭伟指导下,4位学生撰写完成了一篇翔实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并摘得了全省优秀调研报告的荣誉。凭借前期项目的扎实积淀,团队师生经过无数次反复打磨,通过30页精华的作品书、300多页厚重的支撑材料以及精心准备的完美汇报,彭伟带领学生团队投入国赛,他们聚焦所有的精力,专心致志地迎战,只为“不遗余力、不留遗憾”,并最终摘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

彭伟指导学生频获竞赛大奖。获2015年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2018年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20年江苏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融入课堂,创新学生课程培养——吴敬琏经济学院教授张普

       张普教授,现任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

       2021年10月,张普指导“超级鲤盒”项目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赛主赛道成长组金奖,实现了学校在大赛主赛道金奖零的突破。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张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讲授时既专注于教材知识点,也随时融入创新元素;既梳理理论发展脉络,也分析新观点、新方法产生的原因,剖析理论创新的根源。她经常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和培育,既有在校生的创意类项目,也有已毕业校友的初创成长型项目。在与创业学子的交流中,她更多地充当“陪伴者”的角色,和创业者一起挑战创业之路,在专业上给予支持,在发展中整合资源,在困境中传递温暖。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张普积极协调组织团队成员撰写打磨商业计划书和参赛材料,每一个参赛项目,她都全程参与团队的各项交流讨论、现场路演及模拟答辩环节,充分了解每位团队成员的特长和优势,力争在每个参赛节点上都能展现团队的最佳成果。

      张普指导学生取得比赛重大突破。获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赛主赛道成长组金奖。



双高收获,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刘玉兰

       刘玉兰教授,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儿童福利、社会工作实务。

       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刘玉兰指导学生项目一举获得了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最高奖项——全国特等奖。备赛期间,团队师生一天天挑灯夜战,一次次激烈讨论,一场场社区服务,充分彰显了常大社会工作的专业精神。在常州“一校三社区”的基础上,团队师生尝试推动流动儿童服务模式的转型。这回应了联合国儿基会早在2012年就提出“A better way to protect all children”的倡导。她认为,对学生而言,“挑战杯”带给他们的是“高成长”“高发展”。首先,高成长主要是指“压缩式的学习”。在“挑战杯”的整个过程,学生需要快速地学会团队合作,时间管理,论文写作,视频制作,海报和宣传手册制作等内容。其次,高发展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更加清楚,有了更远大的发展目标。“挑战杯”竞赛需要团队在校内、省内和全国,与不同的团队进行同场竞技,不断的磨练,团队成员的眼界与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刘玉兰指导学生屡获大奖。获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获批2017年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获2017年“江苏省民政厅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一等奖”。




热心点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华罗庚学院 机器人产业学院教授储开斌

     储开斌教授,现任华罗庚学院 机器人产业学院副院长,常州市电子装备产业协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智能制造技术、机器人、无人机等方面领域研究。

       储开斌深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积极组织学生团队参与双创大赛,并全身心投入其中。在2017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为了进行电路调试,储开斌与学生一起熬夜备赛已成常态。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他及时关注学生状态,努力让团队每一个学生在备赛中始终充满激情。项目负责人刘玉喜只知埋头苦干,不善言词。作为指导老师,储开斌经常找他谈心,为他提供项目新思路与方法,让他在团队组员内部不断进行答辩训练。在最后的国赛中,刘玉喜以优秀的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赢得了现场评委的阵阵掌声。在这一年,常州大学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

       储开斌指导学生屡获重磅奖项。获2013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017年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2018年获第五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江苏省银奖;2019年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1等奖1项;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全国二等奖3项;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