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苏省常州市委教育工委牵头,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3家成员单位组建的“在常高校党建联盟”正式成立。据悉,联盟将围绕落实常州市委中心工作、共享党建优质资源、共建区域党建智库、建强党性教育阵地、助推基础教育改革、推动职教样板打造、助力在常高校建设等7项主要任务,建立校际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践创新共建机制,推动成员单位合作共赢、发展共促。
近年来,党建联盟逐渐成为激发党组织活力、推动共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党建工作载体。常州市委教育工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江苏省、市两级党代会精神,以更高质量的党建引领在常高校形成更优育人环境,打造富有常州特色、高校特点的“党建共同体”,发挥联盟在整合要素资源、促进协同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在党建创新中擦亮“常有优学”名片,以党建合力助力“青春留常”。
党建引领 导航教育发展
作为智力资源的有效集成形式,战略研究、政策建言等日益成为地方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领域。今年3月,“在常高校党建联盟”构想初步形成,常州市委教育工委历经制定工作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建立工作机制等环节,集众智、汇众力制定《在常高校党建联盟章程》。据了解,《在常高校党建联盟章程》共5章,16条,分别从总则、主要任务、联盟成员、组织和运行模式、附则等五个方面规定了联盟运行的组织规程和办事规则。
常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梅向东表示,联盟的成立,有利于把高校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从“单兵作战”向“联盟共建”、从“一元发展”向“多元共促”的转变,助力在常高校形成共建共享新局面,更好地服务常州“532”发展战略,共同擦亮“常有优学”城市名片。
坚持党建为教育发展定向导航,为立德树人铸魂补钙。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苏春海充分肯定“在常高校党建联盟”的引领作用。他表示,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奋力开创常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崭新局面。联盟也要坚持守正创新,建好建强“党建引领、发展共商、资源共享、联创共建、共同进步”的“党建共同体”,积极创建区域性党建工作的范式标杆。
联盟启航 汇聚红色合力
如何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到实处,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始终?
在首期联盟轮值主席、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看来,党建联盟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必须互联互通、密切合作。具体实施层面,以“理论共建”为牵引,充分利用高校理论优势,组建联盟党建专家顾问团,围绕常州“532”发展战略、“两湖”创新区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问题开展理论研讨,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党建智库品牌,以“人才共育”为抓手,发挥思政育人成效,打造一批党性教育优质课程和师资;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加强组织共建、阵地共创、活动共办,争取让更多党建项目在常州落地,让更多实践成果在常州孕育。
多年来,江苏理工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高效融入常州区域经济发展。今年毕业季,该校化学化工学院40余名同学被常州合全药业有限公司录用,录用人数创下学校的最高纪录。
常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梁一波表示,要充分发挥联盟引领支撑作用,把共同发展作为联盟工作的着力点,深入探索“党建+联盟”的常州路径,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常州做法”;要把服务中心作为联盟工作的落脚点,进一步推动培养“学在常州、志在常州、扎根常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强大动力。
多元共促,助力“青春留常”
在日前发布的《中国大城强城指数报告2022》中,常州以77分的大城强城指数进入全国前十。
城市之强,首看人才。近年来,常州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和杰出创新人才“云计划”,加快打造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据“常州人才地图”统计,2021年,常州引进各类人才达10.5万名以上,创历年之最,其中青年人才占比88.8%。从留才成效看,2021年留常参保就业的毕业生共有8336人,其中在常高校4992人、职业院校1329人、技工院校2015人。
瞄准“青年友好型城市”战略目标,全力书写“青春留常”新篇章。“十万人才汇常”工程、“一无六有”人才政策和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让“留常发展”越来越成为共识。“高留常意愿”的背后,不仅是“532”发展战略带来的城市魅力提升,也是政校企多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学校根植“地方装备制造业”办学,以党建为引领,落实“青春留常”。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常州产业,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学校2022届毕业生共3737人,截至7月4日,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1.68%。毕业生常州地区就业人数1375人,留常就业率36.79%。
据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嘉秀娟介绍,目前,“青春留常”安居计划正在推广实施。常州面向全市31所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出台“青春留常”实施办法,每年将帮助8000名以上在常高校毕业季学生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缴存住房公积金。
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常州抢抓“毕业季”和疫情形势逐渐平稳的“窗口期”,多渠道引才育才。27场线上引才活动,抖音直播、远程直聘等形式吸引在线互动超过120万人次,顶岗实习对接会、现场招聘会吸引超过8万名青年达成初步就业意向,近4万名青年已来常就业。
未来,常州教育部门将进一步推进党建联盟工作的机制创新,凝聚更大力量,彰显更大价值。
光明日报客户端: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26d04e6dcb0d4f3c82d7e2df9d00125e
(编辑: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