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各部门: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重要精神,进一步激发我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台,2024年1月我校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重点项目征集与培育工作的通知,在寒假期间开展了重点项目集训活动,为了选拔优秀项目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省赛、国赛,经研究,决定举办“慧科杯”2024年常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校内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简介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由教育部、中央统战部等12个中央部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重大创新创业赛事。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主动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大赛受到了全国高校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其成绩对于学校综合排名等均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自2015年大赛举办以来,我校累计共获得国赛金奖7项、银奖7项、铜奖13项,获奖数量位居江苏高水平大学前列。其中,2018年,我校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金奖的项目负责人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的亲切接见;2019年,我校承办了江苏省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2023年,我校获得全国总决赛金奖3项,银奖3项,铜奖2项历史最好成绩,国赛获金奖数、获奖总数均取得新突破,并首次获得国际项目金奖。
二、组织机构
大赛由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学生处、研究生院、校友工作办公室、科技处、产学研合作处、国际交流处等部门共同举办,本届大赛校赛由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承办,慧科教育科技集团协办。
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负责校赛、省赛及国赛等各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进行竞赛宣传、作品遴选、项目培育和打磨以及校赛、省赛、国赛的具体组织工作;校团委、学生处、研究生院、校友工作办公室、国际交流处等部门进行在校生、校友资源保障和参赛条件准备;科技处推荐教师或科研团队的高水平科研项目或成果参赛;产学研合作处推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项目,提供科技成果技术集成与孵化、评估与培育等支持;各学院负责本院师生动员、学生报名、项目挖掘和参赛组织等相关工作。学校邀请企业代表、投资人和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团,负责参赛项目的指导和评审工作。
大赛组委会名单如下:
主 任:徐守坤 陈海群
副主任:黄海燕 李忠玉 周 刚
成员: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学生处、研究生院、校友工作办公室、科技处、产学研合作处、国际交流处以及各学院相关负责人,企业代表、投资人以及校内外专家。
三、参赛对象
我校全体在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邀请的国际项目参赛学生须有海外学籍)。
四、参赛赛道及组别
根据2023年大赛的组织方案,大赛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和产业命题赛道等。报名对象、条件及相关要求可参考《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教高函〔2023〕6号),如有变化,以教育部下发的最新通知文件为准。
(一)高教主赛道
分为本科生创意组、研究生创意组、本科生初创组、研究生初创组、本科生成长组、研究生成长组。
1.创意组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教育部下发2024年大赛通知之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或研究生。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初创组
参赛项目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未满3年(2021年3月1日后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初创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我校在校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9年之后毕业的我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企业法人代表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3,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51%。
3.成长组
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2021年3月1日前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我校在校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9年之后毕业的我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企业法人代表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我校在校生(可为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9年之后毕业的我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1)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学生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三)产业命题赛道
为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赛设置产业命题赛道。
1.比赛形式
企业命题聚焦国家“十四五”规划战略新兴产业方向,倡导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对应的产业和行业领域,基于企业发展真实需求进行申报,发布命题;参赛师生团队选择命题,并针对命题提出符合要求的解决对策、方案(含商业模式,期间可与命题企业对接需求)。
2.参赛方式
(1)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题参加比赛,允许跨校组建、师生共同组建参赛团队,须为揭榜答题的实际核心成员。
(2)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19年之后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教师(2024年7月31日前正式入职)。
(3)参赛团队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参赛团队须对提交的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进行报名。
(四)参赛项目要求
1.参赛项目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发展要求,根据“四新”建设内容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类型。
2.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鼓励跨学院、跨专业组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国际参赛项目团队不少于2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89年3月1日之后出生)。
3.参赛项目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须尊重中国文化,符合公序良俗。
4.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须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等;已在主管部门完成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须提交营业执照、纳税、社保缴纳、已获投资情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等相关证明材料。
5.已获近两届省赛一等奖但未获国赛金银奖的项目仍可报名参赛,但仅限推荐参与省赛训练营排位赛以竞争晋级国赛资格,不参加本年度校赛、省赛,每个赛道学校最多推荐1项;往届省赛二等奖、三等奖的项目仍可报名参赛,占用学校本年度晋级省赛名额。已获往届国赛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6.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可自主选择参加主赛道或“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比赛,但只能选择参加一个赛道。
(五)国际参赛项目要求与参赛方式
国际参赛项目是高教主赛道的一个参赛类别,具体安排教育部将另行通知。
1.参赛要求
(1)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2人,原则上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
(2)参赛团队所有成员须是具有国外普通高等院校学籍的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我校具有国内外双学籍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国外院校毕业5年以内后来我校就读研究生的留学生均具有参赛资格。
2.参赛方式
(1)分为本科生创意组、研究生创意组、本科生初创组、研究生初创组、本科生成长组、研究生成长组。
(2)参赛团队可通过登录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官网(https://www.pilcchina.org/)进行参赛注册,具体报名系统开放时间教育部会另行通知。
(3)在国际参赛项目官网报名时,请在“中国推荐高校”字段填写“Changzhou University”,以此作为相关奖励政策的依据。
五、赛程安排
(一)报名工作(2-3月)
1.校赛报名:校赛报名及评审工作统一使用常州大学双创平台,登录常州大学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教育教学—双创平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报名(或直接点击https://cxcypt.cczu.edu.cn/pt/,手机、Pad、PC端操作均可),具体操作见附件2《校赛报名操作指南》,请各学院于3月22日前组织各参赛团队在大赛管理系统完成校赛报名工作。
校赛申报由参赛项目学生负责人完成,系统中提交项目Word版计划书(见附件3)、项目PPT,项目内容严格按照大赛评审规则进行撰写与展示。注册成立公司的项目团队需提交营业执照扫描件,并提供当前财务数据、已获投资情况、纳税证明、社保缴纳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需盖公司公章。
请参赛团队在校赛管理系统里提交项目Word版报名表与商业计划书(见附件3)、项目PPT,大小不超过30M,项目视频为选填,项目展板需要晋级省赛再提供。
2.官网报名:参赛团队必须同时通过登录大赛指定官方网站“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任一方式进行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以教育部官方通知为准。
3.指标要求。
高教主赛道及红旅赛道:理工科学院成功报名参赛项目数量原则上不少于65项,其他学院原则上不得少于30项,其中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均不得少于20%。
产业命题赛道:理工科学院成功报名参赛项目数量原则上不少于7项,其他学院原则上不少于3项。
邀请国际参赛项目:理工科学院邀请成功报名参赛项目数量不少于5项/学院,其他学院不少于2项。
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作数量要求,怀德学院作为独立单位申报。完成情况以大赛官网报名系统统计结果为准。
(二)校赛工作(3-5月)
1.学院推荐(3月22日前)
各学院于3月22日之前完成院赛选拔工作,并按要求在校赛系统中完成晋级校赛项目的推荐工作。
2.校赛网评(3月下旬-4月上旬)
大赛组委会根据国赛、省赛评审要求,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专家对提交的校赛项目进行通讯评审,根据打分情况确定参加现场赛评审的项目。
3.校赛现场赛(4月中旬)
入围的参赛团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现场展示并回答评委提问。项目展示内容严格按照最新的大赛评审规则(见附件3)进行呈现,可进行产品实物展示。展示及答辩过程中,语言表达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项目展示及答辩内容包括:参赛团队现场创业项目PPT陈述(时间10分钟,版本为PowerPoint2010)、项目问答(5分钟),项目展示视频(1分钟,含在项目陈述时间内)。项目展示视频时长要求不超过1分钟,视频格式H.264 MP4,画面流畅,声音清晰,大小不超过20M。
4.校赛训练营(4月下旬-5月)
按照一定比例选出排名靠前的参赛项目进入校赛训练营,邀请专家评委强化培训、深度辅导,并根据国赛评审规则开展项目路演、实时打分。
综合历次评审成绩,评定校赛一、二、三等奖,同时结合省赛组委会分配学校的省赛参赛名额,确定出学校参加省级复赛的推荐项目。
六、奖励政策
校赛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有关奖励政策如下:
(一)参赛学生。竞赛获奖按照政策综合评价加分;达到奖励标准予以相应奖励,奖励按照最高计,不重复计算;
(二)指导教师。学校提倡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开展师生共创,学院要鼓励教师积极遴选科研项目参与比赛。对于指导项目入围省赛、国赛并获奖的教师,依据大赛省赛通知、学校竞赛管理办法以及学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等文件相关精神予以对应奖励和激励。
(三)组织学院。对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学院评定优秀组织奖,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支持。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为我校I级甲等赛事)是目前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极为重视、规格最高的大学生双创赛事,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竞赛目录中排名第一,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将其获奖数量列为考核指标必选项,是展示和检验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学院要成立相关工作小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切实抓好大赛的组织工作。
(二)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各学院要积极组织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毕业5年内的校友创业项目报名参赛,鼓励博士生、硕士生与本科生联合组队参赛;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双创合作,充分挖掘国际交流合作资源,广泛邀请国外高校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参赛;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组织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参赛,要负责组织和遴选国内外各级各类学生竞赛以及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优秀项目报名参赛,要重点挖掘和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参赛项目;要动员具有丰富竞赛指导经验,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既要扩大和提升大赛的参与面和影响力,更要保证参赛项目质量,努力实现学校、学院在大赛成绩上的新突破,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八、其他说明
(一)为便于信息沟通和交流,大赛开通赛事工作QQ群:722973027(2024常大创新大赛),项目负责人或指导教师可根据需要加群,加群时请备注“班级+姓名+项目简称”,教师请备注“学院+姓名”。大赛资料以及通知文件等会在群内发布,群内也将分享大赛相关讲座、课程以及培训等。
(二)根据省赛和国赛具体通知,校赛后续如有调整会及时告知学院和参赛师生。请参赛师生及时关注教育部大赛官方网站(网址:https://cy.ncss.cn/)和QQ群通知。
(三)请各学院于3月22日之前在校赛系统中完成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晋级校赛项目推荐工作;产业命题赛道中企业命题申报、发布时间和参赛团队参赛报名时间将另行通知;高教主赛道中的国际参赛项目不需要经过校赛和省赛环节,具体参赛通知待另行发布。
联系人:双创学院王老师 88519560
机械学院徐老师 81169809
附件1: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docx
常州大学
2024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