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常州大学省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校企联合专家组正共同调试加氢中试设备。“催化加氢法提高乙二醇产品质量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项目核心成员孙中华看着仪表台感慨道:“过去‘单打独斗’2年难出成果,现在跨学科团队协作,技术突破周期从2年缩短至6个月。”这项与扬子石化等多家单位合作的成果已实现年增效超20亿元,成为常州大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的生动注脚。随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的深化,一场以制度破局、资源重构、效能跃升为特征的科研创新变革浪潮正在常州大学这所石油石化行业特色高校澎湃涌动。
破除藩篱,
构建科研创新“强磁场”
近年来,石油石化产业发展面临深刻变革,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升级加速并行。作为一所“因石油石化而建,因石油石化而兴”的高校,常州大学如何破解“聚焦聚力聚势不充分”难题,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聚焦大需求、大贡献和大服务,开展有组织科研”,是该校给出的回答。
2024年,常州大学成立能源化工行业创新处,以“有组织科研”体系为支点,构建起贯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转化通道。作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中枢神经”,该机构创新机制设计,推动实验室成果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在能创处的推动下,常州大学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单位开展合作,结成创新联合体,将企业技术需求转化为科研攻关清单。通过行业龙头企业“发榜”、跨学科团队“揭榜”的模式,已组织高分子材料改性、碳捕集利用等百余项重点课题,与扬子石化、南化公司、中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企业开展定向研发合作。
为强化技术转化能力,常州大学能创处构建“学科链—产业链”双螺旋架构,深度整合校企资源。在与茂名石化的合作中,能创处不仅促成企业研究院20余名博士常驻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更搭建起“项目共研—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全链条合作体系。双方联合攻关的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催化加氢制备环己烷二甲酸二异壬酯技术,填补了国内环保增塑剂技术空白;副产烯烃催化烷基化制备烷基萘技术,实现了从低端燃料到高端润滑油的附加值提升;二氧化碳制系列精细化学品及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技术,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多个项目已进入工艺包设计和万吨级装置建设阶段。
“作为校企协同创新的枢纽平台,我们重点聚焦三大石油公司的技术需求,通过统筹管理协同创新联合体、中石化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常大分所等产学研平台资源,系统推进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能创处负责人钱俊峰表示。该机构现已构建起覆盖技术对接、联合研发、工程转化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持续强化与能源化工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织密网络,
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我们以‘教育筑基、科技攻坚、人才赋能’构建协同发展新范式,通过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在破解‘卡脖子’技术瓶颈中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常州大学校长陈海群说。
在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常州大学构建起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30余个科研协同平台,精准突破行业技术瓶颈,从而实现以市场需求驱动科研,形成“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良性循环。
2024年6月,常州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承办了中国化工学会第二届微化工技术年会。会上,由常州大学教授张跃领衔的化工本质安全研究院、流动化学与过程研究所团队与西南地区某企业“结缘”,在高端电子化学品合成领域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进行高危工艺技术改造。张跃介绍说,在接到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后,团队将实验室的微流控技术转化为工业化方案,从实验室的初试啼声,到生产一线的万吨级轰鸣,团队攻克了多项工艺控制难关,将传统间歇式生产升级为连续生产的流水线,不仅为企业提升反应工艺控制精度、实现降本增效,更提升了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性。张跃说:“这项合作强化了团队‘需求导向型’研发能力,推动了科研选题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匹配,未来还将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在氯化、氧化、重氮化、烷基化等领域中的应用。”今年,该技术入选工信部先进适用技术(第一批)名单。
校企合作网络还在持续扩容。目前,常州大学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70多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8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56个、产学研基地550个、校企联盟480个,形成跨学科攻关团队,集聚人才、资金与设备资源,推动原创性成果持续涌现。
立地顶天,
书写科技报国“新答卷”
催化裂化油浆是炼化行业生产高端碳材料的潜在原料,如何脱除其中纳微尺度固体颗粒是制约其高值化利用的瓶颈问题。常州大学崔文龙石油加工团队通过研究不同来源复杂油浆体系的适配性,设计构建高性能金属膜材料,开发出金属膜径向流连续渗透脱固分离技术,现已在扬子石化建成10万吨/年催化裂化油浆脱固工业装置。记者了解到,该技术解决方案具有显著的高效分离精度和运行稳定性能,在炼化行业具有广阔工业推广应用前景,对提升炼化产业一体化和高端石化产品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常州大学以“立地顶天”的科研理念,将社会需求与学校资源深度融合,不仅破解了行业“卡脖子”难题,更打造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常大模式”,为区域经济与行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有组织科研”为引擎,该校5年内斩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5项,推动深海油气智能监测系统、含油污泥绿色处理技术等成果在湛江油田、长三角化工园区落地,形成“科研破壁—技术破局—产业破圈”的递进式突破。
如今,石油石化领域相关科研技术已成为常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加快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密切合作,近年来,累计承担行业科研项目500余项,合同金额超6亿元,科研到款近5亿元。常州大学已从单点突破的“科研模式”升级为驱动行业变革的“全要素创新生态圈”,科研成果“井喷式”呈现:该校金涌教授团队与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完成智能仓储立体库、手持式消防抛投灭火系统等6项核心技术研发,助力企业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弓晓晶教授研发的增强型无氢安全配方工艺技术已突破碳纳米管工程化制备过程中的技术瓶颈,目前正稳步推进吨级产线搭建,填补国产高端导电剂量产化空白。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表示,目前学校正积极挖掘自身潜能,强化自身建设,同时全力推动协同创新,广泛汇聚全球顶尖人才,致力打造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力求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江苏教育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834493.html
(编辑:盛熠)